重庆中央大学,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显得有些陌生。它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一、重庆中央大学的诞生
在20世纪初,我国教育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国家开始兴办新式学堂。1929年,国民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央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央大学在1937年被迫迁往重庆。
二、重庆中央大学的变迁
1. 迁校过程
在迁校过程中,中央大学的师生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重庆建立了新的校园。当时的重庆,是一个战时首都,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中央大学迁至重庆后,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学科建设
迁至重庆后,中央大学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多个学科,如:法学、经济学、医学、工学等。这些学科的建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3. 师资力量
在重庆中央大学,汇聚了众多国内知名学者。如:胡适、陈寅恪、吴健雄等。这些学者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为中央大学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三、重庆中央大学的辉煌岁月
在重庆中央大学的历史上,有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以下列举部分重要事件:
时间 | 事件 |
---|---|
1937年 | 中央大学迁至重庆,开始了在重庆的办学历程。 |
1940年 | 中央大学设立了研究生院,成为我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 |
1942年 | 中央大学在重庆举行了首届毕业典礼,毕业生人数达到300余人。 |
1945年 |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大学迁回南京,继续办学。 |
四、重庆中央大学的传承与发展
1. 合并重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大学与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并,成立了新的南京大学。
2. 学科拓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大学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学科领域,如: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
3. 人才培养
南京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校友,如:杨振宁、钱学森、邓稼先等。
重庆中央大学,这所曾经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高校,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的精神传承至今。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继续发扬中央大学的精神,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以上就是关于重庆中央大学的前世今生的简要介绍。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感受它的魅力。
重庆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一所国立大学,以下是其简介:
历史背景: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中国遭受日本全面侵华。同年10月至11月,中央大学为躲避战乱,分批西迁。其中,部分学院设在重庆沙坪坝松林坡,医学院及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建于成都华西坝,实验中学设在贵阳。1938年,学校又在离沙坪坝25公里的柏溪建立分校。
学院设置与规模:截止到1941年中期,重庆中央大学设有七个学院,一个研究院,五十六个系科,九个研究部,一个专科学校,一个附属中学,以及医院、农场、工厂等一系列下属单位。当时的中央大学是中国高校中院系最多、门类齐全、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
师资力量:截止到1941年中期,重庆中央大学拥有专职正、副教授183人,讲师39人,助教179人,在校大学生3153人,全校开设课程共829种。40年代初,国民政府教育部选聘的“部聘教授”中,中央大学入选12人,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说明中央大学在中国高教界的领先地位。
办学贡献:尽管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但中央大学的实力仍然很强,拥有很多当时国内最为顶尖的专家、学者,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后来在国际、国内都有影响力的学生。中央大学西迁入川艰苦办学,不仅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坚韧不拔,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续发展:1946年,中央大学迁回南京。解放后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径称南京大学,沿用至今。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拆分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院系成立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高校。
中央大学重庆旧址主要位于重庆沙坪坝(抗战时期主校区)、柏溪(一二年级新生校区)等地。
保存建筑有:原中央大学大礼堂等。
原中央大学大礼堂位于现重庆大学松林坡麓,现改作重庆大学礼堂。大礼堂建筑主体保存较好,正纳入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三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列进行保护。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在重庆、成都、贵阳三地分散设立。重庆校址位于沙坪坝松林坡,占地不足200亩,因山坡上长着松树而得名。1937年,医学院、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师生及部分图书仪器迁至成都华西坝,医学院与多所高校共用校舍和实验室,畜牧兽医系则借住血清厂。抗战期间,医学院和畜牧兽医系面临艰难的教学任务,为国家培养了急需的人才。
1938年,中央大学在松林坡顶端修建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门口可以俯瞰学校全景,坡上的主要通道是环山公路,也是运动员的跑道。后陆续修建了专用教室、实验室和学生俱乐部等,校舍规模逐渐扩大。由于学生人数激增,不得不在沙坪坝镇上修建男生宿舍和教职工宿舍,以及在松林坡对岸的磐溪修建工学院的大型实验室等。这些措施缓解了校舍紧张状况,使学校得以继续发展。
随着战火蔓延,中央大学在校人数激增,学校决定在柏溪建立分校。柏溪位于重庆市60华里,从沙坪坝沿嘉陵江而上25华里,是一个四面环山、岗峦起伏的小山村,周围有清澈的溪水和长满翠柏的河边。总面积为148亩,中部较为平整,辟作饭厅和运动场,围绕运动场修筑马路,为校内主干道。校舍建筑采用松林坡建校经验,历时两个月,建屋44栋,耗资13万元。后来又相继增建了游泳池、工场和防空洞,设施逐步完善。
中央大学实验中学原设于南京三牌楼,因多次遭到敌机轰炸,提前迁出南京,后迁至贵阳。由于与重庆校本部相距甚远,交通不畅,影响了师范学院实习。最终,实验中学划归贵阳市属。
罗家伦在谈及筹建南京中华门外新校址未成而西迁时,表示:“造化的安排,真是富于讽刺性。我在南京没有建成大规模的新校址,但这点领到局部而未用完的余款,竟使我在兵荒马乱的年头,免除了许多困难的手续,在重庆沙坪坝和柏溪两处,造成两个小规模的新校舍,使数千学生没有耽误学业。”
扩展资料
重庆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1937年秋,中央大学随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在重庆松林坡、成都华西坝等地办学,后又在重庆嘉陵江上游的柏溪建设了新校区,重庆中央大学是当时中国高校中院系最多、门类齐全、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1946年迁回南京,解放后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径称南京大学,沿用至今。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拆分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院系成立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高校,调整工作落实后南京大学名称不变,代表法人单位不变,保留原中央大学及前身学校档案,迁往原金陵大学校址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