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校训(西北大学校训公诚勤朴)

出国留学 (18) 3周前

西北大学,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名校之一,其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早已深入人心。这八个字,不仅是对学子们的期望,更是西北大学精神内核的生动体现。本文将围绕西北大学校训展开,探讨其内涵、历史渊源以及对学生的影响。

一、校训内涵

1.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努力、不断进取的重要性。在西北大学的校训中,“自强不息”代表着学子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追求卓越。

2.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出自《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意味着追求最高尚的道德境界,做到最好。在西北大学的校训中,“止于至善”要求学子们要有高尚的品德,追求真理,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历史渊源

西北大学成立于1902年,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自创立之初,西北大学就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以下是西北大学校训的历史渊源:

1. 历史背景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之际。面对国家命运的危机,西北大学的前辈们深感责任重大,他们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

2. 校训确立

1912年,西北大学正式成立。在成立之初,学校就确定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这一校训,既是对学子们的期望,也是对前辈们精神的传承。

三、对学生的影响

西北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对学子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列举几个方面:

1. 精神层面

“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学子们勇敢面对困难,不断追求卓越。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方面,学子们都能展现出强烈的进取心。

2. 品德层面

“止于至善”的品德要求学子们要有高尚的品德,追求真理。在日常生活中,学子们注重修身养性,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3. 学术层面

西北大学学子在学术研究上,始终秉持“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近年来,西北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西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学校精神内核的生动体现。这八个字,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我们相信,西北大学将继续秉承这一校训,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以下是一张表格,简要概括了本文的主要

内容 概述
校训内涵 “自强不息”和“止于至善”分别代表着自我努力、不断进取和追求高尚品德的精神
历史渊源 西北大学校训的历史背景和确立过程
对学生的影响 精神层面、品德层面和学术层面
西北大学校训的意义和新时代的传承

西北大学校训的含义

西北大学校训:公诚勤朴。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黎锦熙教授曾撰文阐述了“公诚勤朴”的含义:“公诚勤朴”校风养成,盖与西北固有优良之民性风习相应。

“公”以去私,用绝党争;“诚”者天地之道也,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此足以去弱,弱源于虚,诚则实亦;

夫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此足以去贫,非仅治学修业宜尔也;勤以开源,朴以节流,然朴之意又不止此,乃巧诈之反也。

扩展资料:西北大学校训诞生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西北联合大学在城固办学的艰难时刻就淬炼出了“公诚勤朴”的校训。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西北大学形成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

位列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由清末光绪皇帝御笔朱批设立。

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

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

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

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

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

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97年6月4日,又顺利通过了“211工程”立项专家论证。

2015年10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唯一试点高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校训是什么

西北大学的校训是“公诚勤朴”。

公:寓意公正公平,它反映了社会中权利与义务、作用与地位、行为与报应之间的相适应关系,是西北大学对师生品德的重要要求。诚:代表真心实意,被视为自然界与人事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在西北大学,诚是师生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勤:意指劳力、出力,强调获取成功需通过勤奋积累。在西北大学,勤勉被视为追求学识和事业成就的基础。朴:原指未经加工的树皮与木材,象征着敦厚、质朴。在西北大学,朴代表着师生应保持的原始、自然、质朴的状态,是追求真理和学术的重要品质。

复旦大学的校训

复旦校训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意即广泛学习知识,真诚的向他人问询,嫁你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认真的思考,自然就会接近成功。

“博学而笃志”就是说要通过广泛地学习,使自己的志向凝聚起来,厚实起来,不能让自己的志向如同薄纸一样不堪一击。

博学是从各方面广博的去学习,以开拓知识的范围,笃志是向远处大处立个志向,立了志向,就要坚定不移,切问是切切实实的问,近思是由近及远的想。

一方面需要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另一方面要“切问而近思”。

“近思”是要联系自己的精神、生活、工作实际,提出有切肤之痛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多思考、解决那些能够立竿见影的问题,才能够知道“仁在其中矣。”

扩展资料:

复旦精神: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复旦大学校风:文明、健康、团结、奋发。

学风:刻苦、严谨、求实、创新。

复旦大学的前身是马相伯于1902年创办的震旦学院。震旦开学一年多之后,因法国教会势力干预学校教务,篡夺校政,以于右任为首的绝大部分同学愤然退学。

1905年,他们重新拥戴马相伯创立了复旦公学,校名“复旦”便是于右任所取,表示不忘“震旦”之旧,更含复兴中华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