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处,作为学校对外开放的窗口,一直以来都承担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职责。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学术、分享文化,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摇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处,感受它作为学术交流桥梁的独特魅力。
一、国际处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处成立于1993年,是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以下工作:
1. 对外交流与合作:负责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研究等活动。
2. 留学生教育:负责外国留学生的招生、管理、教学等工作,为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3. 国际会议与培训: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培训等活动,促进国内外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国际合作项目:参与国家、省、市各类国际合作项目,推动学校国际化进程。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
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处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下是国际处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几个方面:
1. 留学生教育:国际处负责招收和管理留学生,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生活保障。目前,学校已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形成了多元化、国际化的学习氛围。
2. 中外合作办学:学校与多所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外留学机会。如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合作举办“中英联合学院”,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环境。
3. 学术交流与访问:国际处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实习实训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4. 国际志愿者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志愿者服务,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学术交流与合作
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处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为几个典型案例:
1. 国际会议与研讨会:国际处每年举办多场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参加,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2. 合作研究项目:与国际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如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合作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项目。
3. 国际交流基金:为支持师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处设立了国际交流基金,资助师生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等。
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处作为学校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国际处将继续努力,为学校国际化发展贡献力量。
以下为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处部分合作院校表格:
国外院校 | 合作项目 |
---|---|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 中英联合学院 |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项目 |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 | 工程与技术合作项目 |
美国密歇根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合作项目 |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里,学子们可以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国际化人才。让我们共同期待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处为学校国际化发展创造更多辉煌!
魏寿昆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男,汉族,天津市人,生于1907年9月16日。九三学社社员。1923~1929年就读于北洋大学,1929年获矿冶系工学学士。1930年考取天津市公费留德。1931~1936年留学德国。1935年获德国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1935~1936年在德国亚深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从事博士后进修一年。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三学社中央顾问、日本钢铁学会名誉会员及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2)编委会委员,《材料研究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曾任:辽宁海城大石桥滑石矿助理工程师,北洋大学矿冶系助教,北洋工学院、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重庆大学、北洋大学及唐山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等。又任重庆矿冶研究所钢铁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及重庆材料试验处冶金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学副教务长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钢铁学院教务长兼理化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副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兼任:北京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七届常务委员及第六届工作组委员会高教组组长;九三学社第六及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员会主任,第八及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中国金属学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第一至第四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学会第一及第二届理事长,荣誉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理事;国家科委冶金学科组常务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学科首届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冶金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冶金卷(1)编委会委员,全国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金属学报》首届编委会委员《化工冶金》及《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编委会顾问,以及Rare Metals(Quarterly)及《稀有金属》编委会常委。
教学方面:从事教学已有72年,主要讲授“普通冶金学”、“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选矿学”、“金相学”、“钢铁热处理”、“冶炼厂设计”、“冶金计算”、“耐火材料”、“高温测量学”、“试金学及实验”、“电冶金学”、“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及实验”、“定量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染色化学”、“工业分析”、“水质分析”、“矿物学”、“岩石学实习”、“吹管分析”、“德语”、“冶金炉”、(流体力学)、“专业炼钢学”、“活度理论”、“冶金过程热力学”(钢铁脱硫)、“冶金过程热力学”等28门课程;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届博士生导师,至近已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20余人。
科研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从事小型钢铁工业技术的改进及国内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云石采用CO2选择性溶解后,经“静置后处理法”制得含0.5%杂质(CaO及R2O3)的MgO;用碳还原制备金属钼,纯度达94%,利用硅铁还原钼酸钙制成含Mo40%的钼铁。50年代引入活度理论,对冶炼反应进行了深入的热力学分析研究;60年代发展了炉渣脱硫的离子理论,提出了高炉渣中计算S2-离子活度系数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并应用于测定热力学参数,同时研究了国内复杂矿杂质的热力学行为及去除机理和完善了选择性氧化理论并提出转化温度概念的广泛应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与王之玺院士等人走遍祖国大地及沿海港口,对中国铁矿及煤炭资源和钢铁工业发展远景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咨询报告。又深入进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的研究,发现用同一实验数据采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数据,深获国际友人关注。科研成果“锰基合金热力学行为及其脱磷的研究”、“华南铁矿冶炼脱砷的基础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共生矿分离的基础研究—铌在铁液及钢渣中的行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生矿金属分离的基础研究—金属液中元素选择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热力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技术科学”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奖。此外,还获有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地质学会从事工作50年荣誉证书奖状,以及国家教委老骥伏枥金马奖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获得专利5项,即:“利用碳酸钠或碳酸铵自白云石提制镁氧的新法”、“利用静置后处理法自白云去钙提镁的新法”、“人造镁氧制造镁砖的配料方法及加强粘性的风化法”、“制造特纯钼酸铵或钼酸采用铝铁共沉淀新法”、“提炼纯钼的二步还原新法”。出版专著5部,即:《平炉炼铁厂设计》(商务印书馆,1954)、《专业炼钢学——平炉构造及其车间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在的应用》(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冶金过程热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魏寿昆选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未付印书稿3部即:《冶炼厂设计》(北洋大学讲义科,1950)、《钢铁冶金原理》(北京钢铁学院出版科,1977)、《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导论》(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科学院及贵州金属学会,1984)。发表论文160余篇。
返回顶部
柯俊中国科学院院士
柯俊,男,汉族,浙江黄岩人,生于1917年6月23日。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在原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工作,负责原材料的验收、运输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驻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钢铁厂实习。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1948年获自然哲学博士,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并担任理论金属学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先后任北京钢铁学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英国莎瑞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兼任:日本金属学会、印度金属学会荣誉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教研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原中国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大学顾问,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任学部常委,现为资深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奖。
教学方面:主讲过“金属物理”、“相变与扩散”、“金属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方法论”等。
科研方面:自1948年至今,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切变机制,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6年初主持筹建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物理专业及金属(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培养有关冶金金属材料研究人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荣誉;1958~1964年间,积极为国家节约战略金属物资,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如:节约镍钴的电热丝电热材料、电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应用),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获全国新产品工艺奖;1977年以来,对微量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及作用机理开展研究,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74年以来,开拓了探索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对中华民族统一、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历史研究(特别是生铁及生铁制钢),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及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及国家教委的领导下,起草了原国家教委关于“超级钢研究”的攀登B“国家重点科研”的论证(现已转为973项目,任专家组顾问);而后把主要精力转向另一个具有战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委的科学家、教育家(如张光斗、张维、路甬祥、师昌绪院士)们一起共同探讨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调研起草了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送李岚清同志的专题报告,并于1996年承担了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宽专业的试点班,志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返回顶部
肖纪美中国科学院院士
肖纪美,男,汉族,湖南省凤凰县人,生于1920年12月。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8年2月赴美国留学。1949年1月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工程硕士学位,1950年8月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林登堡钢铁热处理公司实习一年半,随后在爱柯产品公司和美国坩埚钢公司任研究冶金师五年半。1957年7月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 10月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主任。1978年被聘为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组和腐蚀科学学科组成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1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四届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荣誉会员;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顾问;并在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的材料专业委员会任职。1999年至2000年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977年至1986年先后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冶金教育劳动模范称号。 1989年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优秀归侨称号,中国科学院授予他对中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荣誉章;1984和1991年,两次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担任国际性学术刊物“冶金学报”(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报”(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国编辑;1999年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授予“资深会员”称号。1996年国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学作者称号,1977年至1999年,共获得部级奖励27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方面:40多年来,为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热力学”、“金属材料学”、“腐蚀金属学”、“合金相理论”、“金属物理”、“断裂力学”、“断裂化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合金能量学”、“材料学的方法论”等课程或讲座,并应邀到20多个省市的50所大学及95个学术研究单位讲学。先后12次应邀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受邀到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等国讲学,在国际材料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传播材料学的知识方法,在国内材料学界有广泛的影响。先后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5部,共计560多万字,其中《合金能量学》及《合金相及相变》分别于1988年及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根据该书内容编导拍摄成20集电视科教片,已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师昌绪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这是中国电化教育领域的创举,为干部继续教育作出了贡献”、《材料学的方法论》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此外,他合作主编的《金属腐蚀手册》获1991年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及《中国稀土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于1993年及1995年获高教领域出版著作的优秀图书奖。从1962年到现在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从事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对铬锰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相图、相变和力学性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基本成分设计和力学性能计算的新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回国后,继续深入研究节镍不锈钢和耐热钢的新钢种。主要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断裂及氢致开裂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中国铬锰氮系不锈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1~1985年是国家科委两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金属腐蚀机理研究”及“金属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属材料断裂规律及机理研究”的负责人。1993~1997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攀登计划共同资助的“材料损伤、断裂机理和宏微观力学理论”重大项目的共同负责人。在进行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工程构件的断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年先后开展对中国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力、建筑、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业部门13个项目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与构件的断裂方法,在国防工业学术会议上进行介绍,得到同行专家和工业部门的好评。1983年获国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关成绩优异奖。 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提出了“断裂化学”这个分支学科,成为“断裂力学”、“断裂物理”、“后断裂”学科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对发展断裂力学理论和断裂学科鞒隽酥匾�毕住?985年创建了北京科技大学失效研究所,1986年建立了国家教委所属的“环境断裂开放实验室”。1977~1986年,以其为首的科研集体,针对国家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发展前沿科学的需要,对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和氢致开裂机理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研究中发现在多种系统中压应力可以导致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开裂;同时查明了稀土元素提高低合金结构钢抗硫化氢应力腐蚀的机理;实验发现扭转型裂纹或缺口试样都能引起氢致开裂;证实氢能促进塑性变软,提出了氢致软化机理。通过对金属材料相图中含氢相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形变、相变、化学变化及对氢致开裂影响作用等的系统分析,统一了各种氢致开裂的机理。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最系统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处于科学进展的领先地位”。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发表论文 300多篇。由于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近20年来,在学术上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发展新的学科体系,主张微观与宏观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相结合,建立“材料学”与“宏观材料学”新的学术体系,在这方面发表论文50余篇。
返回顶部
高庆狮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庆狮,男,汉族,福建厦门人,生于1934年8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五届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加拿大Alberta大学和TUNS大学高级访问教授,以及美、加、日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所的访问教授。曾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控制中心设计负责人之一(负责计算机系统设计,后来移交给军方)。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兼职首席研究员,以及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等客座教授,深圳大学名誉教授。1978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大会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国家科委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教学方面:指导过7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科研方面:从事大型、巨型计算机体系结构(1958~1980),并行算法(1973年起),自然语言及其处理(1980年起),人类智能及其模拟和应用(1980年起),网络安全(2000年起)等等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工作设计,为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电子管和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之一;中国第一台10万次/秒以上晶体管计算机(专为两弹一星研制的被誉为“功勋计算机”的109丙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中国第一台超大型向量计算机新体系结构原理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中国第一个管理程序(在109丙机上)总体设计负责人。研究并指导过两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汇 300多万美元。获国家级一等奖两个(集体一项是理论提出者和总体设计负责人,另一项是体系设计负责人之一);科学院特等奖一个(集体);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四个。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1、计算机应用;2、并行算法与并行处理;3、自然语言及其处理;4、人类智能及其模拟与应用。专著有3部:《向量计算机》(科学出版社,1984)、《计算机系统结构论文选编》(新华出版社,1985)、《智能系统基础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在国内外一级学报及国际会议等发表过《一个带有可变结构的总线的常数排序处理机阵列》、《无冲突存取系统的一类斜排方法》,Technical Analysis Machine Translation,The Principle of Macro-Transform,A Vector Computer for Sparse Matrix Operations等70多篇学术论文,此外还有如《通用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系统设计与逻辑设计》、《通用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系统设计与逻辑设计》等30多篇有关重大工程的论证报告。
返回顶部
周国治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国治,男,汉族,广东潮阳人,生于1937年3月。1960年7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并提前留校在理化系任教。1979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回国后,1984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博士导师,并获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此后,多次出国讲学和合作科研,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现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国际矿业冶金杂志编委,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教学方面:周国治主要讲授“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冶金热力学”、“相图计算”、“冶金动力学”、“统计热力学”等课程。所指导的博士论文曾获得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科研方面:周国治的科研领域主要在“冶金和材料物理化学”方面。其主要贡献可概况为如下三个方面:1.多元熔体和合金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导出了一系列各类体系的熔体热力学性质和相图的计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和方法。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几何模型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几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为实现模型的选择和计算的完全计算机化开辟了道路。近期这方面的工作又有了进一步的进展,几何模型已发展成统一化模型,并将热力学性质的计算进一步扩展到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计算中。2.氧离子迁移的理论和应用。周国治及其科研小组系统的研究了氧离子的迁移规律,并将这一理论成果应用到各种工艺过程中,提出了“无污染脱氧”,“无污染提取”等冶金新概念和新工艺,并为描述和模拟各类冶炼过程打下了基础。这方面的成果已取得了多项专利。3.材料在微小颗粒下的物理化学行为研究。主要研究材料在微小颗粒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已成功地被应用于纳米材料,储氢材料和Sialon材料中。周国治的许多科研成果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周模型”和“周方法”应用到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研究成果也被系统地编入多部高校教科书和专著中用来指导博士和硕士生的论文工作。周国治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得中国专利二项,获得美国专利三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以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
返回顶部
陈难先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难先,男,汉族,浙江杭州人,生于1937年10月。196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1962~1980年间任助教、讲师;1980~198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维拉诺互大学、IBM公司担任访问学者和研究员。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199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5月任清华大学教授、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物理所所长、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兼任:国家高技术功能材料专家组组长、《中国物理快报》副主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务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全国政协华侨委员会委员等职。曾获1981年CDC公司技术发明奖;1991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奖;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4年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资深研究员奖,2001年国家863计划十五年重要贡献奖。
教学方面:主讲“电动力学”、“振动波动学”、“热力学”与“分子物理”等课程。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固体界面声子谱与应用物理中逆问题的研究。主要成就集中在石墨插层化合物和应用物理逆问题的研究。第一个从第一原理出发算出石墨与锂石墨的各种光学性质及色散关系,并分析了等离子散发的起源。在国际开创用数论方法由结合能由线得出原子间对势的简捷而严格的公式,并结合虚拟结构设计解决了一系列原子间、离子间和原子与离子间相互作用势的建立问题。和国际先进软件平台接轨,建立了面向国家目标和有系列性、含自主原创性内容的科技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对新型稀土化合物和半导体材料结构以及界面的研究有所突破。逆问题研究包括黑体辐射逆问题、由声子比热反溃声子能谱逆问题、晶体总热反溃原子部二体相互作用问题、费米体系能谱问题、单电子周期势反溃等效离子-电子相互作用问题等重要方面(其中有些方法是本人开创的),如第一个运用富氏卷积和数论中莫比乌斯变换得到问题的两种严格形式解,并分析了问题的存在唯一性及稳定性。所建立的比热逆问题的普遍解,推广和统一了爱因斯坦解与德拜的解,在凝聚态物理的应用方面有首创性;黑体幅射逆问题的普遍解为遥感和天体物理学的应用提供了新方法。以上工作曾得到英国Nature杂志主编整版评论,认为是开创性工作,方法十分巧妙。另外,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重要杂志也都有专门评述,命名陈定理。在核结构、电路分析幻方变换群、静电屏蔽、薄膜光学性质、调制法测焦点等方面都有过许多工作,曾发表各种论文几十篇。其代表作主要有《锂石墨光谱从头计算及其离子激光之起源》和《变型莫比乌斯定理的物理应用》;译著有《付里叶变换及其物理应用》、《振动波动物理学》等。
返回顶部
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昌纯,男,汉族,浙江平湖人,生于1934年3月6日。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冶金物理冶金专业。1952~1984年在冶金部钢铁冶金总院先后在冶金室、压力加工室、粉末冶金室担任专题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1980年10月~1983年4月作为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员在Max-Planck材料科学研究所和柏林工大非金属材料研究所从事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研究,获Dresden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8年被人事部评定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评定“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专业委员会特种材料与制品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陶瓷科学院层状和梯度材料学会主席;世界陶瓷科学院自蔓延高温合成学会理事;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S Materials Technology和“粉末冶金工业”等国际、国内刊物的编委。
教学方面:到2002年共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12名。
科研方面: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1960~1984年负责研制用于生产浓缩铀235的孔径为纳米量级的分离膜,创建起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包括金属和非金属、粉末合成,材料制造和性能检测的纳米材料实验室,是国家一等发明奖“乙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发明人,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戊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完成人,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科研项目“以复合氮化物做烧结助剂的氮化硅基陶瓷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燃烧合成氮化硅陶瓷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2000年提出、论证和指导完成了“863”课题“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已通过验收。“以氮化物做烧结助剂的氮化硅陶瓷”获得发明专利(87101293.6)。1985年创办特种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和其他教授先后创建起中国第一个粉末冶金博士点和北京科技大学非金属材料博士点。在国内外各类核心刊物上主要发表论文164篇,近期的有SHS Research in Lab Special Ceramics.P/M at USTB Beijng,New Development of SHS Composites in LSCPM, USTB of China,Pres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SHS FGM(Keynote lecture)等,其中被SCI收录15篇,被ISTP收录11篇,被 CSCD收录8篇,被EI收录19篇。专著一部。
返回顶部
陈先霖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先霖,男,汉族,四川遂宁人,生于1928年9月。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4年至今任教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历任机械系冶金机械教研室主任、机械系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任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为中国首
北京科技大学走出过罗干、刘淇、黄孟复、徐匡迪、范长龙等许多名人。
罗干: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中央政法委书记。
刘淇:十六届、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北京市市委书记,原中央文明委副主任,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
黄孟复: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全国工商联主席,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
徐匡迪:十五届、十六届中共中央委员,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
范长龙: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北京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扩展资料学科建设: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
师资力量: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教职工总数3368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504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814人,其中专任教师1836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双聘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双聘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科技大学
关于选拔2010级学生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知
[发文: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4-15 16:00:34|浏览次数:2757 ]
校教发【2011】 12号
北京科技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高校。根据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我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计划选拔一批基础好、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体系进行学习。
根据校发[2010]99号《北京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培养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特制定选拔2010级本科生进入“卓越计划”学习的办法。
一、培养管理模式
1.采用“4+2.5”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学生在6.5学年中校内外实习时间累计不少于1学年,并在此期间完成相应的学士或硕士论文。
2.所有进入“卓越计划”的学生,纳入高等工程师学院统一管理。
3.采取“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能进能出”的学生流动机制,不符合“卓越计划”培养要求的学生根据分流办法转到相应专业继续学习。
二、招生专业及人数
本次面向2010级本科学生共招收140人进入“卓越计划”进行培养,其中:
矿物资源工程专业(采矿工程方向)(专业编号A)招收20人,设一个教学班;
冶金工程专业(钢铁冶金方向)(专业编号B)招收40人,设二个教学班,每班20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方向)(专业编号C)收40人,设二个教学班,每班20人;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冶金机械方向)(专业编号D)招收40人,设二个教学班,每班20人。
三、激励政策
1.进入“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不低于80%。
2.大部分学生可以免试进入“卓越计划”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阶段学习(须通过保研资格审核)。
四、报名条件
1.品德优良,遵纪守法,无违规违纪记录。
2.有致力于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的志向。
3.专业排名50%以内(含50%)的在校本科学生,无不及格课程。
4.对于科技创新成绩优秀、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排名可适当放宽。
五、选拔方式
1.报名:理工类在籍本科学生均可报名。需填写《北京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选拔申请表》、《北京科技大学学生转专业申请审批表》,并且登陆本科生教务管理系统上的“网上申请”模块进行预报名。
2.审查:由工程师学院进行初步审查,本着“择优录取,本专业优先”的原则,按招生人数的1.5倍确定面试人员名单。
3.面试:考核包括知识面、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等。由“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委员会负责选拔工作,确定入选名单。
4.入选名单上报教务处,经批准后按校内转专业办法办理相关手续。
5.学生必须如实填写报名表,如有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取消录取资格,并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六、时间安排
1.本学期10周起,学生开始申请。同时工程师学院接受学生咨询(电话:62334029)。
2.本学期第12周周三前(5月11日),学生将申请材料送交所在学院教务办公室,并将申请材料电子文档发到工程师学院,文档命名方式:学号_姓名_报考专业编号。邮箱:gcsxy@ustb.edu.cn
3.本学期第12周周三(5月11日),学生所在学院将申请学生的《北京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选拔申请表》(一份),《北京科技大学学生转专业申请审批表》(一份)及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选拔情况汇总表》,送交工程师学院办公室(原工程训练中心西区,203室)。
4.本学期第12周周五(5月13日),确定并公布参加面试考核学生名单。
5.本学期第13周(5月16日~5月20日),组织面试。
6.本学期第14周,工程师学院将《北京科技大学学生校内转专业接收情况总表》、《北京科技大学学生转专业申请审批表》(三份)报送教务处审批。
7.本学期第15周,公布审核结果。
8.本学年小学期,拟录取学生完成工程师学院小学期实习实践课程。
9.下学期第1周,拟录取学生到高等工程师学院报到并办理相关手续。
七、本通知解释权归高等工程师学院。
北科大卓越计划2010级选拔咨询问题分类汇总
学院概况
1.高等工程师学院是下属于北京科技大学的一个学院?
答:高等工程师学院是2010年9月17日北京科技大学专门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行工程型精英人才培养成立的新学院,和新成立的数理学院、化生学院、自动化学院、计通学院性质级别一样,区别于天津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
2.高等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有何不同?
答:a)高级工程师是中国专业技术职称工程类中的高级职称(职称改革后称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也是工程类技术职称最高职称。我们平常所说的“高工”指的就是“高级工程师”。b)高等工程师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方向,强调培养高层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人才。
3.教育部对本次计划的重视程度?此计划对以后就业是否有利?
答:2011年教育部1号文件为《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了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重视培养创新实践和工程能力,重在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避免传统教学的纸上谈兵,眼高手低,适合企业的工作需求。相关文件可上网检阅。
4.请问高等工程师学院怎么收费?
答:高等工程师学院学费和原专业一样,学校没有任何额外收取的费用。
5.进入卓越培养计划后,能否选择退出?
答:a)可以选择退出。
b)在“卓越计划”专业学习期间,主观不想继续接受“卓越计划”培养的或出现不适合继续参加“卓越计划”学习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分流到相应专业继续学习。
招生选拔
1.请问哪些学生是不适合进入卓越计划学习的?以及能进能出中的进该如何“进”?
答:
a)职业理想不是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学习自律能力的同学不建议进入卓越计划学习。
b)“进”方式有:
⑴每年择优进行相应补充选拔;
⑵大一、大二的校内选拔(转专业)
⑶ 2011级后高考及全国自主招生选拔考试;
⑷卓越外本校学生符合保研要求的经考察可以进入卓越计划研究生阶段学习。
2.是不是可以在大四毕业后再进入卓越计划?换句话,科大本科生可以参加到其他学校卓越计划吗?
答:
a)学生在具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前提下,通过研究生推免资格选拔的非“卓越计划”学生,可以进入北京科技大学“卓越计划”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阶段学习。
b)不同学校卓越计划实施安排不同,我校本科生参加外校卓越计划要根据该校的政策确定,具体请咨询相关院校。
3.我是冶金专业的,如果进入高等工程师学院,可以转而学习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吗?
答:
a)可以,本校理工类2010级在籍本科学生均可报名卓越计划内各专业。高等工程师学院本着“择优录取,本专业优先”的原则,按招生人数的1.5倍确定面试人员名单。
b)理工类专业大一阶段课程相差不大,一般未接触到专业课学习,所以转专业后影响不大。
4.去年机械学院录取的学生名次大概怎样?
答:
机械学院录取的学生均在年级排名50%以上。
5.对女生来说是否很有难度,也就是说培养卓越工程师女生是否适合?
答:
巾帼不让须眉,有数据表明中国女工程师数量占全国总工程师人数比例达到36.9%。
09级卓越计划选拔进入高等工程师学院的女生比例占10%左右,欢迎有志于成为卓越工程师的2010级女生加入卓越工程师队伍中来。
6.现在选拔,一定是要成绩很优秀吗?如果成绩不是非常突出,机会怎样?
答:
(1)品德优良,遵纪守法,无违规违纪记录。
(2)有致力于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的志向。
(3)专业排名50%以内(含50%)的在校本科学生,无不及格课程。
(4)对于科技创新成绩优秀、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排名可适当放宽。
7.双学位同学可否投此计划?
答:
a)双学位同学可以第一学位转专业参加卓越计划选拔,再申请其他专业作为第二学位,卓越计划专业不能作为第二学位。
b)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实践、重创新、懂管理”,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前沿和国内外行业发展状况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和行业领袖,双学位同学完全符合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
8.如果不可以,请问明年还有没有对我们10级的招生计划?
答:
⑴明年会对10级的补充选拔。
教育培养
1.卓越的具体课程设置与传统的本科课程有何不同?
答:
卓越工程师课程有以下特点:
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行业领袖必备的综合素质。
⑵体现“厚基础”的原则,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夯实数理化基础,加强工程专业基础,并进行配套的课程及教材建设。
⑶注重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建立由采矿、钢铁冶金、压力加工、机械与控制、环保与安全、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相关课程组成的钢铁行业课程群,大部分课程单独设立讲台。
⑷实施案例教学,结合生产实际,以涵盖各专业方向的典型生产工艺为核心,依据工艺原理、流程、设备、运行管理、技术经济指标等设置系列的典型案例,将专业理论知识融于各案例教学内容中。
⑸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分层次的工程实践、专业综合实验、工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研究与开发能力。
2.实践课程的大量增加是否会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若有,如何降低因专业知识课程减少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增加单位学期的课程容量吗?
答: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对实践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都留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单位学期内课堂教学强度有所加大,强调卓越特色及课后预习和复习,所以无论是课程压力还是淘汰机制,学生进入卓越计划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3.高等工程师学院的师资?
答:
高等工程师学院教师是整合校内工程教育方面的优势资源,从各相关学科领域聘请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师,从大型钢铁企业聘请资深工程师担任企业导师。
4.奖学金的类别及申请条件是否与其他学院的相同?
答:
a)除了享受现有学校已有的各类奖学金,高等工程师学院还和相关企业联系,为院内同学设置了专项奖学金。
b)进入“卓越计划”的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不低于80%。
5.如果进入,那么,是否要4+2.5本硕连读?
答:
进入卓越计划后学生可以选择:
⑴ 4年后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
⑵可以选择院内保研进入卓越工程师硕士研究生阶段也就是“4+2.5”;
⑶考研进入外院或者外校。
境外交流
6.我校是中欧教育平台高校,本科阶段是否可以去欧洲留学?若可以,以公费还是自费?以交换生形式?“4+2.5”意味着比如亚琛留学就无法申请了是吗?
答:
a)留学项目主要有欧洲和美洲,目前以自费为主,公费留学及其他形式的非自费留学正在安排中。
b)高等工程师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行业领袖,十分重视和国外高等工程院校的合作和学生境外交流学习。
c)在学生出国派遣上高等工程师学院有自己的名额,学生出国机会增多;特地从校国际处聘请专职教师担任外事秘书负责国际合作及学生出国学习事宜,是我校各学院唯一配备外事秘书的学院。
d)“4+2.5”放弃保研后可以申请亚琛留学。
学位学历
1.本科毕业时和硕士毕业时工程师会发生么证?
答:
a)本科毕业时颁发工学学士学位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
b)硕士毕业时颁发工程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2. 4+2.5后,授予工学硕士还是工程硕士?
答:
卓越工程师毕业之后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3.如果我现在不进入,研究生阶段再进入,那么这与现在就进入一直到4+2.5的学生客观上在学位证等的结果一样吗?
答:
在学位证结果上是一样的。本科毕业为工学学士,进入卓越硕士研究生培养后获得的学位为工程硕士。
4.请问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有何优劣?
答:
a)工学硕士属于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属于专业型硕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后获得的工程硕士学位同样有研究生学历毕业证。
b)全日制学术型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为了克服学术型硕士的不足新增的一种新硕士,培养的是现在市场紧缺的进行工程设计、开发应用的工程技术人才。
5.我听说工程硕士学位再社会上的口碑不如工学硕士,您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答:
a)社会上对工程硕士学位的认可是由于以往单证工程硕士(仅有工程硕士学位证书没有毕业证书,大多为不脱产学习)的印象造成的。
b)全日制工程硕士是2009年国家为了克服学术型硕士的不足新增的一种新硕士,培养的是现在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由教育部新增的硕士研究生,2010年第一次招生,是弥补学术型硕士的缺陷(学术硕士的尴尬现状在于如果不继续读博而直接参加工作,最终的结果是科研不行,工程实践能力在两年内也没有得到大的提升),实现硕士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弥补应用型硕士的紧缺。
实习就业
6.全国61所高校同时开展卓越计划,是否会对就业市场产生冲击?企业对卓越的认可度是否能达到预期?如何保证这种预期?
毕业后工作问题,进入5个教育部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就业会容易吗?
答:
⑴各个高校卓越计划培养的卓越工程师方向不同,定位也不同。首先方向不同:北京科技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培养钢铁行业高素质创新型工程师和行业领袖的高校。其次定位不同:211高校和一般普通高校的培养的卓越工程师企业规模层次也不同。
⑵硬性指标保证:成绩优异(加权分80以上),层层选拔(专业前50%),分流淘汰(不合格就退出),实践能力强(充足的实践安排),以及和企业的针对性(在企业直接培养,对企业已经很熟悉,企业也对学生充分了解,进企业后基本可以直接工作,不需要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