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个被誉为“花园城市”的东南亚岛国,近年来却因一起骚乱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将回顾这起骚乱的经过,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对我国社会治安管理进行反思。
一、骚乱经过
2013年12月8日,新加坡发生了一起罕见的骚乱事件。当天,数千名民众在新加坡市区的主要街道上聚集,抗议政府上调消费税。骚乱持续了数小时,期间发生了打斗、纵火等暴力行为,造成多人受伤,多辆汽车被烧毁。
以下是一张表格,展示了骚乱期间的详细信息:
时间 | 事件 | 受伤人数 | 车辆被烧毁数量 |
---|---|---|---|
2013年12月8日 | 骚乱开始 | 多人 | 多辆 |
2013年12月9日 | 骚乱继续 | 多人 | 多辆 |
2013年12月10日 | 骚乱平息 | 多人 | 多辆 |
二、骚乱原因
1. 消费税上调:新加坡政府为应对财政压力,决定从2014年1月1日起上调消费税。这一决定引发了民众的不满,认为政府没有充分考虑民众的生活负担。
2. 社会阶层矛盾:新加坡社会阶层矛盾日益突出,贫富差距加大。部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最终爆发成骚乱。
3. 媒体宣传:部分媒体在报道过程中,过度渲染了骚乱事件,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4. 境外势力介入:有消息称,境外势力在骚乱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反思
1.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政府部门应加强社会治安管理,预防类似骚乱事件的发生。
2. 关注民生问题:政府应关注民生问题,切实解决民众的实际困难,缩小社会阶层差距。
3. 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公信力,赢得民众的信任。
4. 加强媒体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确保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
5. 警惕境外势力:政府部门应警惕境外势力对我国社会稳定的干扰,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新加坡骚乱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关注民生问题,提高政府公信力,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
第一个问题:新加坡独立,有两种说法,新加坡的说法是因为马来西亚的种族歧视,被迫独立,这个过程新加坡历史说得很清楚。第二种说法就是因为李光耀在马来西亚联邦内倡导马来西亚是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不是马来人的。这样引起争执。下面介绍第二种说法,也就是楼主的疑惑。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宣告成立,马来亚联邦、新加坡、沙劳越和北婆罗州(即今天的沙巴)正式加入该国。只是文莱王国,因得天独厚的石油利益便拒绝并入,并在菲律宾与印尼的支持下得以独立。分析这段历史,需要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是时,美苏称霸在即,而马来西亚合并,就是出于美国反华反苏的战略需要。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反华包围圈,既要防止东南亚华人输进革命,又要孤立新中国。同时,在美国策划下组建了东南亚条约组织,类似北约性质。时任新加坡州长的李光耀,是渴望加入“大马来西亚”联邦政府的,因为在他心里有更美的政治构想需要实现。遗憾的是,合并后不到两年,新加坡被逐出联邦。原因是:时任新加坡州长的李光耀,在马来西亚国会倡导建立“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而不是马来人的马来西亚,引起首相东姑的极度不满。接着1964年新加坡发生种族骚乱,李光耀又指责联邦政府正推行“种族沙文主义政策。本来,东姑等马来西亚高层一直认为华人是他们国家的负担,华人占居联邦高达42%的人口后,使马来西亚开始担心华人会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所以,在即将全国大选的政治形式下,决定把新加坡正式踢出联邦!这个决议,对踌躇满志的李光耀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他在电视台的镜头前无奈地宣布独立的那刻放声大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街道上的马来人已经憋得难受,开始放鞭炮庆祝同新加坡的脱离,股市翻番。更不可思议的是,李光耀没有放弃努力,居然还争取议会支持投票,哭着闹着要求马来西亚联邦收回决议!……
两相比之,十分吊诡。我们都在疑问:独立是件好事,李光耀为何悲痛欲绝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冷静地分析。从新加坡的国土资源上来看,独立后的新加坡,只是一个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国,在世界地图上只是一个小红点儿。简单的算术就会知道,二十公里乘以三十公里,还没有半个北京市区大!而且,新加坡没有任何自然资源,连水都没有!以后拿什么生存?笔者料想,当年的李光耀一定是心里茫然一片!再者,弹丸之地,兵力虚空,进攻无力,防御不足,国力如此薄弱,随时有倾覆之可能。李光耀的心理伤痛,最大的可能是为安全忧虑。再再者,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邻国羡慕它,大国觊觎它,美英日垂涎于此已非一日。李光耀从民众福祉出发,不断寻求马来西亚庇护,乃人之常情。再再再者,与马来人分家了,以后他们间摩擦势必也会加剧的,两国能和平共存吗?这些担忧,也正如李光耀在《风雨独立路》写道:前途是渺茫的。新加坡和马来亚只隔着柔佛海峡,由新柔长堤连接起来。两地向来是由英国当作一个地区统治的。新加坡是英帝国的行政和商业中心。现在我们分了出来,一切都得靠自己。马来西亚政府正准备教训我们。他们可能不再让我们扮演传统的角色,继续成为他们出入口货物以及为他们提供种种服务的中心。所有新兴国家都在推行民族主义经济政策,一切都要自己干,直接同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主要买客和卖客打交道。在这样的世界里,新加坡没有腹地,就连我们的饮用水也来自柔佛州,该怎么生存下去?李光耀还补充强调当年被驱逐的感觉:那天,东姑是在副首相敦拉扎克提出一项议案一读之后发言的,该项议案要求立即对1965年宪法与马来西亚(新加坡修正)法案进行辩论。到下午一点半,二三读辩论完毕,法案送交上议院。上议院的一读从两点半开始,到四点半三读通过。最高元首当天就批准,完成了宪法所规定的程序。新加坡被正式逐出马来西亚。按照马来穆斯林的风俗,丈夫可以宣布“塔拉克”(我休了你)三次,做妻子的却无权这样。这期间我们可以重归于好,他可以娶回我。不过,在他讲了三次“塔拉克”之后,就不能再娶我了。马来西亚“休”了新加坡的时候,国会上下两院三读法案,等于宣布“塔拉克”三次!李光耀的这种强烈地想返回马来西亚的想法,在2007年旧事重提。当然,马来西亚再次以时机尚未成熟,委婉予以拒绝。不过,想一想马来西亚的做法,还是值得称道的。虽然他历史上逼迫华人选民占绝大多数的新加坡脱离联邦独立,但终比那些对华人实行种族清洗的东南亚国家好多了,譬如印尼。再说回来,马来人如果当时不这么做的话,也很可能李光耀就是现在的马来西亚资政了,那样由主体华人主政的国家可能与现在的历史大不同了(可惜,历史不容假设)。好在独立后的新加坡华人,每当面对不利局面时,共同的生存危机意识都能够把全体新加坡人团结起来。他们勤俭高效,廉洁奉公,最终打造出为全球瞩目的现代化国家。写至此,忽然想起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有学生问笔者的问题:新加坡既然与我们同文同宗同种,为什么不让新加坡与中国建立亲密关系,或直接并入中国领土?这样的想法,思索起来让人凄凉。因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常识就纯粹利益关系,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很多国人总有种模模糊糊的感觉,觉得全世界犹太人都向着犹太人,那全世界华人也该都向着华人。新加坡是华人为主的国家,就应该并入版图。如果这样的分析,朝鲜、越南早该回归中国了。它们过去才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而新加坡与中国没有渊源,它并不是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新加坡,她只是个世界上除两岸四地以外,华人人口占大多数的唯一国家罢了。也正因如此,虽然两国人民有同祖同文的认同感,但新加坡与中国存在亲华与反华的双面性.其亲华性表现在人性方面.在笔者看来,单凭联合早报就能看出,该报总是对中国内地的报道,以正面为主。而且每天都登载着中国政治和经济建设成就的消息,这一点,公平地说,比台湾做的好多了。人性化的亲华色彩,新加坡并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地的华人。台湾的9。21大地震,中国大陆百年未遇的洪水灾害,汶川5.12特大地震,新加坡人对母亲国的感情与行动,都是感人肺腑的。而其反华性,完全是出于其历史上被英帝国殖民统治的西化心态.为此,她政治上与台湾保持互动关系,可以疏远大陆.新加坡早就声称,自己要当东南亚最后一个跟中国建交的国家,1990年建交后仍然跟台湾保持军事合作关系。且,李光耀、吴作栋在各种场合的讲话都喋喋不休提到中国的增长是世界最大的挑战,将来亚洲的稳定取决于美国如何对待中国的崛起之类的话。这些忧虑,也在李光耀的《风雨独立路》所反映出:新加坡是个小岛,退潮时,面积只有214平方英里。它是英帝国在东南亚的心脏地带,所以繁荣发展起来。随着新马分家,它变成了一个没有躯体的心脏。那时,让李光耀特难过的是:眼下是一条不知去向何方的坎坷之路,因为他们几乎一无所有。北面是刚刚翻脸不认人,把人一脚给踹了的马来西亚,南面是想把整个马来西亚包括新加坡一起吞并的、充满敌意的印尼。而当时的中国,被西方国家敌意封锁,四顾茫茫,惟有痛哭!
新加坡的独立建国历程
记载新加坡早期历史的文字寥寥可数,称谓也不一而足。公元三世纪,中国人称新加坡为蒲罗中,意为“半岛末端的岛屿”。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个叫“龙牙门”的地方寻找大象,这或许指的是岌巴海港。1330年前后,一名叫汪大渊的中国人到来,称这个居留地为 Pancur(意为龙头),并说已经有中国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或海城)的称谓出现于1365年的《爪哇史颂》。
到公元14世纪末,梵文名称“新加坡拉”(狮城)才成为通用的名字。就在那时候,新加坡卷入暹罗(现在的泰国)和爪哇满者伯夷王国争夺马来半岛控制权等战争。后来,新加坡一直是马六甲王国的重要部分。
现代新加坡之建立
英国人为了要在本区域找一个贸易港口。因此,在新加坡1819年1月29日,史丹福莱佛士在考察过附近其他岛屿后登陆新加坡。过后,他与柔佛的胡申苏丹和天猛公签订正式条约,统治新加坡。1824年,两项新条约使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属土。
海峡殖民地
新加坡连同马来半岛的两个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和槟城,于1826年成为海峡殖民地,受英属印度的管辖。到了1832年,新加坡成为这三个地方的行政中心。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飞机轰炸这个在睡梦中的城市。1942年2月5日,新加坡被日军占领,改名昭南岛,沦陷了三年半。
迈向自治
1945年9月,英军重返新加坡。1946年3月军事管制结束后,海峡殖民地就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战后的新加坡,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拥有发言权。在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选举。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宪法,享有较大的自治权。 1955年,新加坡举行选举,马绍尔成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长,由他所领导的劳工阵线,同巫统和马华工会组成联合政府。
由于争取完全自治谈判破裂,马绍尔于1956年6月6日辞职。1957年3月,林有福率领的谈判代表团在伦敦谈判中对新加坡新宪法的主要条文达致协议。
新加坡于1959年自治,同年5月举行第一次大选。人民行动党在51个立法议院议席中赢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
成立马来西亚的建议
1961年5月27日,马来亚联合邦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建议: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砂劳越、北婆罗州与文莱合并,使彼此在政治与经济合作方面更为密切。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马来亚联合邦、砂劳越和北婆罗州(现在的沙巴)成立马来西亚,文莱选择不加入。
独立
合并被证实是短暂的。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为共和国,尤索夫伊萨出任首任总统。
1990年11月28日,吴作栋接替从1959年开始执政的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二位总理。1993年8月28日,新加坡举行第一次民选总统选举,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选总统。纳丹于1999年9月1日,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选总统。
扩展资料:
新加坡的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新加坡位于北纬1°18′,东经103°51′,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北隔狭窄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并在北部和西部边境建有新柔长堤和第二通道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的民丹岛和巴淡岛都有轮渡联系。
新加坡的土地面积是719.1平方公里[11],海岸线总长200余公里,全国由新加坡岛、圣约翰岛、龟屿、圣淘沙、姐妹岛、炯岛等六十余岛屿组成,最大的三个外岛为裕廊岛、德光岛和乌敏岛。
由于填海工程形成新的陆域,将增添额外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新加坡的标准时间为UTC+8,较其地理位置时间快1小时。
地形地貌
新加坡地势起伏和缓,其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丘陵地构成,大多数被树林覆盖,东部以及沿海地带都是平原,地理最高点为武吉知马,高163米。
气候特征
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气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平均温度在23至34℃之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湿度介于65%到90%之间。
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为雨季,受较潮湿的东北季候风影响天气不稳定,通常在下午会有雷阵雨,平均低温徘徊在摄氏24至25℃。6月到9月则吹西南风最为干燥。在季候风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风弱多变阳光酷热,岛内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5℃。
水系分布
新加坡河流由于地形所限,都颇为短小,全岛共有32条主要河流,河流有克兰芝河、榜鹅河、实龙岗河等,最长的河道则是加冷河。大部分的河流都改造成蓄水池为居民提供饮用水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加坡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原来是一个国家。
马来西亚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新加坡正式独立。
1965年,新加坡退出。这是因为种族问题。马来西亚是马来人有优先权的。而新加坡华人多,不赞同,要求种族平等。所以,东姑阿都拉曼为了避免更多问题(如种族战争),决定将新加坡逐出。“逐出”这个词是首相东姑阿都拉曼用的。
扩展资料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国家包括马来亚、新加坡、沙巴和砂劳越。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促进种族和谐是政府治国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被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第五位。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成员国之一,也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以及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经济体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加坡